798艺术区:资本蜂拥而入 艺术家匆忙撤离

总而言之,798算得上是十余年目睹之怪现象,正所谓:红墙旧厂今犹在,鸿儒雅士却已无。在艺术家们奋力争取、努力追求之后,文创产业来了,艺术旅游来了,游人食客多了,798终于火了,而他们,那些首尝螃蟹的艺术家们,却悄无声息地离开了。

798艺术区:资本蜂拥而入 艺术家匆忙撤离 
798艺术区

近两年,无论是对于身陷其中的业内人士还是对于处身事外的普罗大众,“文化创意产业”这个“新词”,似乎在不知不觉间由陌生而熟悉,由生僻而时髦起来。

回想“新词”初现时,许多人总觉得云山雾罩、莫名其妙,即便是敢于首尝螃蟹的“始作俑者”,也大多抱定了摸着石头蹚蹚水的心态,稀里糊涂地在这片处女地上鸣锣开唱。时至今日,“新词”已成熟语,好奇者只要在键盘上敲出前3个字,其便会半推半就地主动现身。但是,对于它的前世今生,多数人似乎仍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。

如此看来,此事确有蹊跷,足见“新词”身世的深奥和玄妙。但若粗问起来,大概无外乎以下3层意思:第一必须与文化相关,第二必须是创意的产物,第三必须能成就一番产业。三者缺一不可,尤以成就产业为要,但欲成就产业须先有平台,寻一个创意者们扎堆儿的地方。于是放眼四顾,798突然间鹤立鸡群了。

其实,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,798就已经熏出了所谓的“文化味儿”。彼时,一些来头各异的艺术家们为了给自己挑选一块远离都市尘嚣的乐土,并能在安静而宽敞的环境中自由创作,早早地就相中了京城边缘的这片老厂房。然而,那时候既没有人关心什么文化创意,也没有人在意能否成就产业,单是凭着艺术家式的冲动与执著,798就在几个“始作俑者”的披荆斩棘之下,由一片经营举步维艰的老工业包袱,变成了时下年轻人尤为钟情的loft工作室。六七米左右的高挑空间、巨大的采光玻璃、质感拙朴粗粝的红砖墙、陈旧而厚重的大型机床……在艺术家们别具的匠心和诗意下,摇身一变成为了充满创意的所在。

艺术家们安于置身这片穷乡僻壤,乐于享受这份清静悠然。虽然工作室与部分仍在生产的车间相邻,艺术家也与穿梭其间的工友为伴,耳边更少不了厂房里传来的机器轰鸣,但却能于其间自得其乐,呼朋唤友、聚会同好,只要不过于吹毛求疵,这样的生活亦可算作“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”了。在这片老厂房的大屋子里,艺术家们虽然不一定日日调素琴,也未必夜夜阅金经,但至少能够有一块精神自留地,恣意地挥毫作画、纸上谈兵,彼时的798绝对算得上是一方艺术生长的乐土、思想交锋的天堂。

   上一页 1 2 下一页  

编辑: 秦元元 标签: 798  艺术  市场 文化创意 资本 
 
 
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:凡注明来源为“中国日报网:XXX(署名)”,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,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、使用,违者必究。如需使用,请与010-84883300联系;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中国日报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其他媒体如需转载,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,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