集体“精神病”中的中国拍卖市场

有没有这样一个地方,集体失心疯而全无“被精神病”之忧,一掷千金却不用担心被贴上“炫富”的标签?拍卖场就是这样一个好去处。哪怕大家对艺术的理解驴唇不对马嘴,依然不妨碍国内艺术品市场热钱滚滚,并在国际拍卖场上笑到最后。

集体“精神病”中的中国拍卖市场

有没有这样一个地方,集体失心疯而全无“被精神病”之忧,一掷千金却不用担心被贴上“炫富”的标签?拍卖场就是这样一个好去处,因此,用中拍协的话说,“得力于国民经济的增长,人们对艺术品市场预期信心增强,艺术品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积蓄的进入等积极因素”,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在2011年春拍强力增长。

2011年春拍不仅肥了圈内人,还看乐看傻了圈外人。春拍的热闹除数字以外,更得益于人们不厌其烦的争论。

这几年,艺术品市场的大起大落超出了艺术圈,连带养活了国内如雨后春笋般疯长起来的周边媒体,于是众人拾柴火焰高,不同的声音进一步助长了人气。

对于拍卖是否存在泡沫、走势是否会延续奇迹,圈内的拍卖行、策展人同圈外一向喜欢看热闹的媒体意见就不一致,利益相关者对泡沫总是厚爱有加,而谎言粉碎机抱着怀疑一切的态度,令眼下中国林林总总的现象看起来都不那么可信。

造假售假,藏家退出,投资者涌入,新手上当受骗,此类问题确实反映了市场的不良现状。但对于个中人士来说,这些都不重要。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。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吾足。熟知历史的弄潮儿们焉有不知数千年前司马迁笔下的渔夫之道的。泡沫增多正是上演障眼法的绝佳时机,拍板砖不显英雄本色,搅浑水方展国人特长。

正因如此,拍卖行与买家们才得以周而复始地以外人不谙其法的形式谈笑风生,哪怕大家对艺术的理解驴唇不对马嘴,依然不妨碍国内艺术品市场热钱滚滚,并在国际拍卖场上笑到最后,从中国书画到古籍善本、名酒、家具、珠宝钟表,甚至染指印象主义作品,使得中国投资者瞬间成为继欧美传统藏家、一蹶不振的日本买家、俄罗斯石油富豪、东南亚华人之后又一个强有力的买家群体。说到底,拍卖行与买家的互动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。即使艺术不接纳热钱,拍卖行也会笑而含之。

艺术是拍卖行的名片,但远不是拍卖行的全部,而拍卖场借着艺术的旗号将感兴趣的人一起卷了进来,每个人都深知只要这面旗不倒,市场就会永动下去。在中国,这点尤甚。

艺术品拍卖拍的不是艺术,那又是什么呢?

在传统藏家眼里,它是宝,这是许多电视节目和期刊杂志极为中意的一个字。只要沾上这个字,内容是什么,大家总能猜个八九不离十,但它的吸引力仍然同《走进科学》一样居高不下;而在投资者眼里,它同股票无异,现在有许多人就喜欢将二者的收益进行比较,看谁表现更为稳定突出,艺术品投资胜出的不多,胜也是小胜,更多时候,它巨大虚幻的数字比不上股票来得结实。所以,郭美美她妈肯定不是搞收藏发家的。当然,脱手时跟人家说这是潜力股也绝对不行,还得把它说成宝。

有了这种简明的逻辑,拍卖行有法可循,买家们也不必非要把自己培养成个资深藏家才行,这才叫做成熟的拍卖市场。延续奇迹就是一而再地延续热点,时间不怕长,专场不怕重复,名家不嫌见多了烦,甚至拍品也可以只看多少不惧真假,各家拍卖行只需再次亮出自己的专长,拍卖的火热就会持续下去,如果像春拍瓷器那样砸了场,苦于只能做事后诸葛亮,所以也不需要做深刻分析,因为这里本来就是理性缺场。拍卖场要的是气氛,情节的起伏程度绝不能亚于一场好莱坞大片,就让我们中场喝口茶,静观秋季拍卖如何再次上演夺宝奇兵吧。

 

来源:投资者报   编辑:元元

编辑: 秦元元 标签: 拍卖行 精神病 市场 中国 艺术品 炫富 
 
 
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:凡注明来源为“中国日报网:XXX(署名)”,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,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、使用,违者必究。如需使用,请与010-84883300联系;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中国日报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其他媒体如需转载,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,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。